发布日期:2025-01-14
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党对专业建设的领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三全育人,主要面向长三角区域,服务外贸行业的大/中/小型企业,适应数字贸易和服务贸易等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培养理想信念坚定,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等基本职业道德,良好的文化素养、心理素养和精神素养,强烈的创新意识(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一定的国际视野,掌握较为系统的商务英语、经济管理、国际贸易等知识,具备单证制作、国际营销、跨文化沟通等能力,能够从事外贸单证操作、外贸跟单操作、外贸业务操作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主干课程:
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操作、通关实务、外贸跟单实务、国际货运代理、国际结算、外贸英语听说、外贸函电、跨文化沟通与谈判、外贸业务综合实训、跨境电子商务实务、外贸电子商务实践、大数据分析与应用等。
就业岗位群:
在外贸公司、外贸工厂等国际贸易企业中担任外贸业务员、外贸单证员、外贸跟单员、国际货代员等;在跨境电商公司、数据服务公司等数字贸易企业中担任数字贸易业务架构师、跨境贸易数据分析师、外贸电商平台操作员、数字国际商务谈判员等。
专业优势和特色
特色优势:
国际经济与贸易是我校最早开设的高职专业之一,文化底蕴深厚,多年来为物产中大集团、阿里巴巴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培养了大量外贸业务骨干,多名学生通过专升本考试进入浙江大学、宁波大学、浙江财经大学等继续学习,不少学生还进一步通过研究生考试继续深造。
2010年与新加坡管理发展学院合作举办国际贸易实务专业高等专科教育项目,学习、借鉴新加坡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模式,合理有效地引进国外先进教育资源,培养了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外贸人才。
2020年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合作举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升本)本科专业,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和培养规格。
2023年GDI高职专科专业评估榜排名全国前十。
教学成果:
团队教师近年来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成果显著。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1 项,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国际贸易竞赛总决赛教师组一等奖1项,全国国际商务类教师说课比赛二等奖1项,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三等奖1项,浙江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1 项,浙江省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2项,浙江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1项,浙江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1项,浙江省MOOC混合式教学优秀案例二等奖1项;指导学生参加专业技能竞赛,获得国家级和省市级奖项几十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3项;主持浙江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浙江省“十四五”规划教材1本。
学科带头人介绍:
朱文峰,男,1980年3月生,山东曲阜人,中共党员,浙江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副教授,经济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员,浙江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项目资助计划人员,学校“最受学生欢迎的十佳青年教师”和“职业技能竞赛优秀指导教师”;韩国国民大学博士在读,浙江工商大学访问学者,物产中大集团访问工程师,曾赴台湾南台科技大学、澳大利亚TAFE NSW-ILLAWARRA INSTITUTE、德国不莱梅应用科技大学研修,曾赴新疆开展浙江省对口支援阿克苏地区教育援疆项目;指导学生参加专业技能竞赛,多次获得省级一等奖等奖项;主持和参与省厅级课题多项,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师资团队情况:
本专业教师团队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现有专职教师12人,其中在读博士2人,硕士9人,海外留学归国人员2人,教授2人,副教授4人;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员1人,浙江省教坛新秀1人。同时聘请了十余名外贸企业高管及业务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形成了以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为核心,高学历、高职称,校企互融、国际合作、结构合理的优质教师团队。
学术研究:
团队教师近年来积极进行科学研究,成果丰硕。主持和参与省厅级以上课题三十余项,包括主持省级课程思政项目1项,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其中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两篇。
社会服务:
团队教师近年来积极服务社会,多次为传统外贸企业开展数字贸易人才培训,提供外贸产品在跨境电商平台上的推广技术支持,并开展跨文化商务沟通培训项目,培训人员达1000余人次。
产学合作: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积极与阿里巴巴国际站等国际知名数字贸易企业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环境,实现岗、课、赛、证、研、创全方位融通。
目前已加入阿里巴巴国际站跨境电商高校人才计划,开展“1+X”跨境电商B2B数据运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入选教育部第二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组织阿里巴巴国际站“双选会”,向产业学院深度产教融合模式进一步推进。